
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。幸运的是,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,越来越多疾病相关的基因被相继发现,科学家们也由此认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DNA序列从而从根本上治愈人类遗传病。
2016年4月20日,David Liu(刘如谦)等人在 Nature 发表论文,在 J. Keith Joung 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开发出了单碱基编辑器(Base Editor),在不依赖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,实现对单个碱基的定向修改。
单碱基编辑器依据 Cas9 nickase(D10A)融合不同的碱基修饰酶,分为胞嘧啶碱基编辑器(CBE)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(ABE),可分别在实现精准的C•G到T•A或A•T到G•C 的替换,由于其高效、精准和低脱靶性,以及不依赖DNA双链断裂的优点,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。
然而,现有的碱基编辑器只能催化单一类型碱基的转换,这限制了其广泛应用。因此,开发新的碱基编辑器能高效地同时产生两种不同碱基的突变,这既是概念上的创新,也将极大地丰富碱基编辑工具,在基因治疗,物种改良和分子进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。
6月1日,Nature Biotechnology 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团队题为:Dual base editor catalyzes both cytosine and adenine base conversions in human cells 的研究论文,及美国麻省总医院 J. Keith Joung 团队题为:A dual-deaminase CRISPR base editor enables concurrent adenine and cytosine editing 的研究论文。

李大力团队通过将胞嘧啶脱氨酶、腺嘌呤脱氨酶,及Cas9切口酶相融合,开发出了腺嘌呤和胞嘧啶双碱基编辑器(A&C-BEmax),这一双碱基编辑器可以在同一靶标位点实现C-T和A-G转化。
双碱基编辑器(A&C-BEmax)与胞嘧啶碱基编辑器(CBE)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(ABE)相比,A&C-BEmax对C-T编辑效率更高,对A-G编辑效率略有降低,而RNA脱靶活性则大大降低。

J. Keith Joung 团队将腺苷脱氨酶(TadA)、来源于七鳃鳗的胞嘧啶脱氨酶(PmCDA1),分别融合到Cas9切口酶德的N端和C端。开发出了一种基于CRISPR–Cas9的同步可编程腺嘌呤和胞嘧啶编辑器(Synchronous Programmable Adenine and Cytosine Editor,简称SPACE),可以同时引入A-G和C-T替代。
SPACE双碱基编辑器与胞嘧啶碱基编辑器(CBE)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(ABE)相比,SPACE的C-T编辑效率与CBE相当,对A-G编辑效率则略有降低,而总体来说,SPACE双碱基编辑器效率高于CBE+ABE。SPACE扩大了可能的DNA序列改变的范围,拓宽了CRISPR碱基编辑器的研究应用。
这两项研究,基于类似的策略,均开发出了双碱基编辑器,能够同时实现两种不同碱基的高效转变,解决了现有碱基编辑器只能催化单一类型碱基的转换的限制,极大地丰富了碱基编辑工具、扩展了碱基编辑器的应用范围,为遗传病治疗、作物育种等于带来新的发展。
来源:BioWorld
论文链接: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7-020-0527-y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7-020-0535-y
